首页 > 中医药学 > 道地药材-川楝子

道地药材-川楝子

2024-01-25    来源:药物治疗网    作者:石达理    阅读量:8007
川楝子主产于四川、重庆及周边地区。甘肃、湖北、贵州和云南等省也有产。

       1.药材简介[1]
      【中文名称】川楝子
      【英文名称】Toosendan Fructus
      【拉丁名称】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
      【炮制方法】
       川楝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炒川楝子:取净川楝子,切厚片或碾碎,照清炒法炒至表面焦黄色。
      【功能与主治】
       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
      【用法与用量】
       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2.基源[1,2]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3.道地产区[2]
       主产于四川、重庆及周边地区。甘肃、湖北、贵州和云南等省也有产。
       4.性状[1]
       4.1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如图1)
image.png图1:川楝子药材(图片来源:网络)
       4.2 饮片性状
       炒川楝子呈半球状、厚片或不规则的碎块,表面焦黄色,偶见焦斑。气焦香,味酸、苦。
       5.产地及品种本草沿革
       川楝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3],名为楝实,被列为下品。在宋朝之前的本草典籍中仅有关于产地的记载,但未出现明确的道地产区。唐代本草中记载的川楝子功效已经与现代药典记载的大致相同,至宋代以后,才有了有关川楝子药材基源植物形态及道地产区的详细记载,“以蜀川者为佳”即指明四川地区所产的药材质量更佳。查阅本草典籍可知明清时期以后,川楝子的道地产区均为四川。明代张介宾将以往本草中记载的楝和川楝两个品种区分为苦楝根和川楝子,自此川楝成为临床药用主流品种,即为川楝子,以个大、饱满、外皮黄色、果肉黄白者为佳,被历代医家所推崇,沿用至今。(详见表1)
1706149224301022364.png
       6.生产情况
       川楝子是我国常用中药,用药历史悠久,又名楝实、金铃子,药用资源以野生为主,也有栽培种植,是一种传统川产道地药材,产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河南、湖北等地区,其中四川省为主流产区,因品质佳而著名,故名为川楝子;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肉黄白色者质量为佳[11]。现代川楝子人工栽培的最佳播种期在每年的 2 月底至 3 月底期间,出苗约需 2 个月时间,在幼苗长至 30 cm 左右时可进行移苗定植,每年3-4 次的松土和除草,种植需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砂质土壤,但因川楝子具有耐旱抗寒,耐贫瘠耐碱土的特性,对生长环境要求并不严格,土层深厚的山丘和荒地均可,秋冬季的川楝子经霜打变黄后,是最佳收集时期[12]。川楝子的传统炮制方法大概有九种之多,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逐渐去繁就简,优化了炮制工艺,研究可知炮制的核心在于净制与切制[13]。新版药典中川楝子有净制和炒制两种炮制方法,因药材个大、可能存在加热不均匀,所以有研究者建议以砂烫法替代炒制,川楝子去皮核时建议用酒浸法替代净制,能最大限度保留黄酮类和三萜类有限成分,降低肝毒性[14],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由此建立饮片炮制标准各地区统一实行,有助于综合提升饮片质量[15-18]
       7. 临床应用
       7.1 川楝子临床适应症(本节内容来自《中药材》教材(新世纪第四版))
       川楝子药材广泛应用于中成药中,临床主治:①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本品苦寒清泄,既能清肝火,又能行气止痛,为治肝郁气滞疼痛之良药,尤善治肝郁化火诸痛;②虫积腹痛:本品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治蛔虫等引起的虫积腹痛;外用杀虫而疗癣,治头癣、秃疮。
       7.2 川楝子药材研究进展
       川楝子是一味传统中药,历代医书典籍中均有记载,常用于经方中,其药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临床主要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等,具有疏肝泻热、行气止痛、杀虫的功效,主要有效成分含有挥发油、三萜类、木质素类、有机酸类、黄酮类、甾体和生物碱等。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可知三萜类化合物作为川楝子主要有效成分[19],具有杀虫、抗菌、抗真菌、抗疟疾、抗氧化、抗癌、抗病毒和抗炎等广泛的药理作用[20-24]。但川楝子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毒性,经对临床使用中的中毒病例进行分析可知毒性种类主要包含肝毒性、肾毒性、妊娠毒性、肌无力、神经肌肉毒性和消化系统毒性等,主要表现在胃肠道刺激和肝毒性方面,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手段,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及效 - 毒研究方法深入探索川楝子致肝毒成分、机制、靶点和通路,这也为临床安全用药和效应机制研究奠定科学基础[25,26]。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药物功效,降低毒性,结合经方中的传统用量,研究者总结出川楝子的用量特点,入汤剂常用剂量为3-15g,入丸散剂最多用0.3g,在不同病状中采用不同剂量,如治疗疏肝理气解郁治疗月经不调、闭经、不孕、更年期综合征、乳腺结节等妇科疾病,用量采用 6-10g,用于疏肝泄热、理气止痛治疗湿疹、带状疱疹、睾丸肿痛、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用量为 3-15g[27],临床使用中根据疾病证型配伍不同中药,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如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常配伍延胡索,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楝子-延胡索药对还有治疗肝癌的功效[28],疏肝理气解郁常配伍柴胡、香附、郁金等,通过探索药对配伍的作用机制,可对临床安全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8. 含有川楝子的中成药精选(本节内容来自药品说明书)
      【妇炎康片】
       主要功效: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散结消肿。
       适应症:用于湿热下注、毒瘀互阴所致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气臭、少腹痛、腰骶痛,口苦咽干;阴道炎、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见上述证候者。
      【前列欣胶囊】
       主要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适应症:用于瘀血凝聚,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症见尿急、尿痛、排尿不畅、滴沥不净;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见上述证候者。
      【丹黄祛瘀胶囊】
       主要功效:活血止痛,软坚散结。
       适应症:用于气虚血瘀,痰湿凝滞引起的慢性盆腔炎,症见白带增多者。
      【妇炎康复胶囊】
       主要功效: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适应症:用于湿热瘀阻所致妇女带下、色黄质粘稠、或如豆渣状、气臭,少腹、腰骶疼痛。
      【利胆止痛胶囊】
       主要功效:清热利胆,理气止痛。
       适应症: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黄疸(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妇乐胶囊】
       主要功效:清热凉血,化瘀止痛。
       适应症:用于瘀热蕴结所致的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少腹疼痛;慢性盆腔炎见上述证候者。
      【珍珠通络丸】
       主要功效:清热,开窍,燥黄水。
       适应症:用于和如胡病,类风湿,肾病,脉病,偏瘫,半身不遂。
      【舒肝消积丸】
       主要功效:清热利湿,舒肝健脾,理气化瘀。
       适应症: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证,症见:胁痛、脘腹胀闷,厌油腻,恶心呕吐,疲乏无力。
      【保利尔胶囊】
       主要功效:行气活血,化瘀解滞,升清降浊。
       适应症:用于高脂血症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症见胸闷,气短,心胸刺痛,眩晕,头痛等。
      【阴虚胃痛颗粒】
       主要功效: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适应症: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慢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金红颗粒】
       主要功效: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和胃止痛。
       适应症: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症,症见胃脘胀痛、攻窜两肋、吞酸嗳气、苔白、脉弦等。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44.
       [2]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道地药材标准汇编[G].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58-160.
       [3]尚志钧校注.神农本草经·卷四[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12.
       [4]陶弘景.名医别录·卷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57.
       [5]陶弘景著,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50.
       [6]苏敬等撰.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53.
       [7]苏颂编撰.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08.
       [8]刘衡如,刘山永,钱超尘.《本草纲目》研究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344,1345.
       [9]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32.
       [10]陈仁山.药物出产辨[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发行,1930:68.
       [11]崔阔澍,李青苗,方清茂等.川楝子道地性本草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04):874-877.
       [12]杨建宇,李杨,范竹雯等.道地药材川楝子的研究近况[J].光明中医,2020,35(02):294-296.
       [13]于大猛.川楝子传统净制与切制法探讨[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1,35(03):98-102.
       [14]陈海鹏.川楝子肝毒性炮制减毒效果及机制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
       [15]秦聪聪,杜沁圆,张义敏等.川楝子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成药,2023,45(05):1603-1609.
       [16]王新杰,王英姿,肖永庆等.川楝子与炒川楝子标准饮片的均匀化工艺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8,32(06):53-57.
       [17]陈彬,翁金月,金利思等.3种炮制方法对川楝子中6种成分变化的影响考察[J].中国药师,2020,23(10):2061-2064.
       [18]杨磊,黄立辉,张曼华等.清炒法与砂烫法炮制川楝子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业,2016,25(18):29-31.
       [19]武倩茹.川楝子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OL].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24,(01):104-107.
       [20]张雨,范蒙蒙,朱建光等.川楝子化学成分、药理及毒理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12):218-226.
       [21]孟雅恬.川楝子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23.
       [22]张梦迪,杜金城,杜钢军.川楝子抗炎作用与机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9(05):305-310.
       [23]张倩.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研究川楝子治疗胃溃疡的潜在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5):9-12.
       [24]杨睿,张伟.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川楝子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J].河南中医,2022,42(01):82-87.
       [25]何山,欧水平,叶林虎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川楝子致肝毒性机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12):2955-2964.
       [26]魏舒婷,盛云华,唐黎明.基于效-毒研究的川楝子临床应用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06):169-173.
       [27]方心怡,丁齐又,于同月等.川楝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医药,2021,41(07):939-942.
       [28]章甜,贾思静,孙冬雪等. 药对“川楝子-延胡索”治疗肝癌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09):2136-214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