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药学 > 道地药材-蕲艾

道地药材-蕲艾

2023-12-27    来源:药物治疗网    作者:石达理    阅读量:8924
蕲艾主产于湖北省蕲春县。

       1.药材简介[1]
      【中文名称】蕲艾
      【英文名称】Artemisiae Argyi Folium
      【拉丁名称】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炮制方法】艾叶: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用法与用量】3~9g。
       2.基源[1,2]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
       3.道地产区[2]
       主产于湖北省蕲春县(唐、宋、明、清时期称蕲州)。
       4.性状[1]
       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如图1)
image.png图1:艾叶药材(图片来源:网络)
       5.产地及品种本草沿革
       蕲艾即为蕲州艾叶,是指产于湖北省蕲春县(古时称“蕲州”)的道地药材。《神农本草经》中并未记载艾,但有与艾同属植物“白蒿”的相关记载,经考证直至梁代,艾与白蒿存在混用的情况。后陶弘景在《名医别录》[3]中将两种药材区分开来。唐宋时期对艾叶的植物形态记载较少,宋代《本草图经》[5]中最早记载了艾叶的产地,明朝开始,艾叶的产地发生变化,首次出现蕲州产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8]中对艾叶的产地进行了详细划分记载,结合明清时期的本草典籍记载和药图,可知自古以来主流药用艾叶就是现代药典中记载的艾,古蕲州所产的艾叶品质佳,享誉数百年,为历代医家推崇为道地药材。(详见表1)
1703559462169033371.png
       6.生产情况
       艾叶用药历史悠久,适用范围广泛,国内药材资源丰富,但以湖北省蕲春县所产的为佳,称蕲艾,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相较于其他产地艾叶具有优势,且出绒率也相对更高[11]。蕲艾的道地性是由气候、土壤和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蕲春县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高品质艾叶,现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蕲艾已形成规模化种植、生产加工一体化,蕲春当地将此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12,13]。在艾叶的种植生产过程中,种质选择、施肥、采收期及采收茬次、干燥、贮存等各环节均有了越来越规范的执行标准[14-17]。因艾叶现在是享誉国内外的艾灸疗法原材料,市场需求巨大,极具发展前景,为保障艾叶及相关产品的质量,中南民族大学最终制定了艾叶国际标准( ISO 20759: 2017,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rtemisia argyi leaf)于 2017 年 12 月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出版发布,这是我国制定出版的 2 个中药材质量检测方面的国际标准之一[13]。此标准的制定颁布为艾叶药材极其产品原材料的鉴定与质量控制提供了国际上权威可靠的技术依据,更有助于推进中国艾叶及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在保障药材品质的同时对中医药国际化产生积极影响。
       7. 临床应用
       7.1 艾叶临床适应症(本节内容来自《中药材》教材(新世纪第四版))
       艾叶药材广泛应用于中成药中,临床主治:①虚寒性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尤宜于崩漏;②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脘腹冷痛:本品专入三阴经而直走下焦,能温经脉,暖宫散寒止痛,尤善调经,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③胎动不安,胎漏下血:本品为妇科安胎之要药;④皮肤瘙痒:本品辛香苦燥,局部煎汤外洗有祛湿止痒之功,可用治湿疹、阴痒、疥癣等皮肤瘙痒。此外,将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为温灸的主要原料。
       7.2 艾叶药材研究进展
       艾叶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具有两千多年用药历史,可入药也可用于艾灸治疗,内服外用,用途广泛。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抑菌、抗病毒、止血、抗肿瘤、保肝、镇痛、抗炎、抗氧化、止咳平喘等多种功效[18-20],用于治疗湿疹、皮炎、关节炎、过敏性哮喘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疾病[21,22]。中医上讲艾叶性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等功效,大量应用于历代经方中,古代医家常用艾叶配伍不同中药治疗胞阻、症瘕积聚、赤痢等疾病,有些经方已制成中成药广泛应用于现代临床。为保障用药安全和临床疗效,结合经方中的使用、名老中医配伍经验和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配伍等参考,研究者们详细总结出了不同剂型、内服外用、治疗不同疾病的艾叶剂量范围、以及配伍不同药材的不同常用剂量。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5-41.4 g,常用剂量为 6-30 g,丸剂为 1.6-10 g,外用为 30-300 g[23]。艾叶中挥发油是药材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独特的浓烈香气,其含量可直观反映艾叶药材品质,作为道地药材的蕲艾,其中挥发油成分更是高于其他产地的艾叶药材。艾叶中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桉油精、侧柏酮、樟脑、龙脑等物质,具有抑菌、杀菌、抗病毒、平喘、镇咳、镇静及抗过敏等作用,也有研究者发现了艾叶挥发油在抗氧化方面的巨大潜力[24,25],使得艾叶在医药产品、消毒剂等日化用品中应用越发广泛。
       8.含有艾叶的中成药精选(本节内容来自药品说明书)
      【化癥回生片】
       主要功效:消癥化瘀。
       适应症:用于瘀血内阻所致的癥积、妇女干血痨、产后血瘀、少腹疼痛拒按。
      【滋肾育胎丸】
       主要功效:补肾健脾,益气培元,养血安胎,强壮身体。
       适应症:用于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所致的滑胎(防治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性流产)。
      【益坤丸】
       主要功效:补气养血,调经散寒。
       适应症:用于气虚血衰引起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宫寒带下,腰酸体倦。
      【十二太保丸】
       主要功效:理气开郁,养血安胎。
       适应症:用于孕妇气血不调,胎动不安,预防流产。
      【定坤丸】
       主要功效:补气养血,舒郁调经。
       适应症:用于冲任虚损,气血两亏,身体瘦弱,月经不调,经期紊乱,行经腹痛,崩漏不止,腰酸腿软。
      【参桂鹿茸丸】
       主要功效:补气益肾,养血调经。
       适应症:用于气虚血亏,肝肾不足引起:体质虚弱,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自汗盗汗,失眠多梦,肾寒精冷,宫寒带下,月经不调。
      【七制香附丸】
       主要功效:开郁顺气,调经养血。
       适应症:用于月经错后,胸胁胀痛,小腹冷痛。
      【妇科再造丸】
       主要功效:养血调经,补益肝肾,暖宫止痛。
       适应症:用于月经先后不定期,带经日久,痛经,带下。
      【百艾洗液】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症: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阴痒,带下量多,尿频、急、数、痛,小便黄赤等,以及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瘙痒等,见上述证候者。
      【孕康口服液】
       主要功效:健脾固肾,养血安胎。
       适应症:用于肾虚型和气血虚弱型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加味生化颗粒】
       主要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适应症:用于瘀血不尽,冲任不固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症见恶露不止、色紫暗或有血块、小腹冷痛。
      【妇舒丸】
       主要功效: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适应症:用于气血凝滞,子宫寒冷,月经量少、后错,痛经,白带量多,小腹下坠,不思饮食。
      【参茸保胎丸】
       主要功效:滋养肝肾,补血安胎。
       适应症:用于肝肾不足,营血亏虚,身体虚弱,腰膝痠痛,少腹坠胀,妊娠下血,胎动不安。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91.
       [2]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道地药材标准汇编[G].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38-39.
       [3]陶弘景撰,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28.
       [4]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38.
       [5]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8.
       [6]刘文泰等撰, 陆拯等校点.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34.
       [7]陈嘉谟撰.本草蒙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52.
       [8]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935.
       [9]卢之颐.张永鹏校注.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10]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商务印书馆,1958:290.
       [11]陈昌婕,张智慧,苗玉焕,万利淼,王家金,刘大会.不同艾叶资源的出绒率及其有效成分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20,08:1785-1791.
       [12]李涵,陈希瑜,朱珠,王义杰,骆百林,梅全喜.蕲艾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药材,2022,03:765-769.
       [13]万定荣,武娟,蒲锐,胡吉清.艾叶的鉴定、品质与国际标准研究概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4:362-369.
       [14]袁卫东,颜鸿远,陈盛秋,陈中文,陈昌婕.蕲春蕲艾头茬艾和二茬艾的产量及质量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21,10:1781-1787.
       [15]高丽,杨光洁.不同生长期艾叶挥发性成分评价[J].中国药师,2020,08:1531-1534.
       [16]曾心怡.不同生长期蕲春艾叶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变化[J].中国现代中药,2020,06:908-911+917.
       [17]蒲锐.环境条件及其他相关因素对蕲艾叶品质的影响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9.
       [18]兰晓燕,张元,朱龙波,刘大会,黄显章,周利,康利平.艾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0,17:4017-4030.
       [19]许兰杰,梁慧珍,余永亮,谭政委,杨青,杨红旗,董薇,李磊,安素妨,鲁丹丹.艾叶主要活性成分评价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22,02:23-25.
       [20]曹利,卢金清,叶欣.蕲艾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10:1423-1425.
       [21]刘涛,廖晓凤,吴燕婷,陈鹏晓,柏琦,任哲,王一飞.艾叶有效成分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1,03:449-454.
       [22]朱芸芸,陈乐,魏晓晴,王梓灵,刘洪涛,杜鸿志,刘大会.蕲艾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活性筛选与作用评价[J].中草药,2021,16:4882-4891.
       [23]马旭,卫若楠,于同月,赵林华.艾叶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J].吉林中医药,2021,11:1502-1505.
       [24]许俊洁,卢金清,郭胜男.蕲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01:76-79+83.
       [25]肖宇硕,卢金清,孟佳敏,曹利.气质联用法对蕲艾及不同产地艾叶中挥发油成分分析比较[J].中国药师,2018,03:404-410+4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