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药学 > 漫谈中药道地药材

漫谈中药道地药材

2022-12-13    来源:药物治疗网    作者:赵奎君    阅读量:8664
道地药材是我们衡量中药材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掌握道地药材的相关知识,对于中药临床选药用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zhao_01.png

      中药饮片是中医处方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手段,中药饮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医临床的治疗效果。中药材是中药饮片的原料,历代中医名家历来重视中药材的质量,而道地药材是古代医家控制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抓手,千百年来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即使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道地药材仍然是我们衡量中药材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掌握道地药材的相关知识,对于中药临床选药用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地药材是指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道地药材是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优良品种,是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
      国医大师金世元先生认为:同一种药材,多数地区都产,唯有某一地区产品质量优良,称之为“道地药材”。道地药材的形成是植物来源、产地、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采收与加工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道地”中的“道”是古代政区划分单位,“道地药材” 最初是指某“道”出产的药材,以区别于其他产地。《本草经集注》记述多种药材“近道处处有之”。《本草品汇精要》是 “道地”一词始用的本草文献:川芎:“道地蜀川者为胜”;川楝子: “道地蜀川、简州、梓州” 。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 “怀地黄”、 “笕桥麦冬”、“茅苍术”等。著名的四大怀药主产于河南焦作地区的博爱、武陟、孟县、沁阳、温县等地。浙八位:浙贝母(象山、鄞州)、温郁金(温州瑞安县)、杭白芍、杭麦冬、杭菊花、玄参(磐安、东阳)、延胡索(东阳、磐安)、白术(磐安於潜镇)。 
     
二、道地药材的本草沿革 
     中医对药材产地与疗效的关系历来就有明确的认知,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药物“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的记载,这里的“土地所出”就是指药材的产地,其中很多药材名称就是用产地来命名的,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等。这里的“巴、蜀、吴、秦、东阿”等都是西周前后古国名或地名。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提及:“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 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在这里,陶氏指出连任当时就地取材的混乱及非道地药材在药效上不如道地药材。陶氏对40多种中药的道地性用 “第一” 、“最佳”、“最胜”、“为佳”、“为良”等加以记述。
      唐本草(新修本草):“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  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  质同而效异” 。宋·《本草衍义》:“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宋《证类本草》附图的图题均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银州柴胡”金代李杲《用药法象》:“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 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明代陈嘉谟《本草蒙鉴》谓:“产地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地胜药灵”。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性从地变,质与物迁。”列举了多数药材的产地。如地黄项下:唯怀庆者为上。麦门冬项下:古人唯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栽莳而成…. 浙中来者甚良。五味子项下: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为良。
      综上所述可知,历代本草中对药材的道地性与其疗效都很清楚地认知。
      三、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
      道地药材的形成主要是优质品种遗传特性、特定的生态环境、成熟的栽培与加工技术、中医实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优质品种遗传特性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因
      药材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品种特性。同一物种能在不同的地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称为“居群”。如果某一“居群” 产生质优效佳的药材,即为道地药材,而这一地点则被称为药材的“道地产地”。
      2. 特定的生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条件
 
      同一种药材,由于分布地域不同,相应的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等生态环境亦不相同,造成药材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理生化成分都不相同, 因而形成疗效上的差异。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道地药材是物种受特定生境的影响,在长期生态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遗传性特征的个体“居群”。如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乌头无毒,而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气候条件下有毒。灰毡毛忍冬绿原酸含量山东平邑产为5.66%,河南密县产为5.18%,山西太谷产3.38%,重庆产2.2% 。
      明代李时珍曾根据土壤空气和干湿度的不同,将芹分为两种性味功能各不相同的生态型:水芹和旱芹。因为土壤空气除决定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外,还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株的营养状况及成分的形成与积累。
      3. 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与道地药材的形成密切相关
      许多道地药材都是由野生变家种后形成的,中药材道地性形成与成熟的种植与加工技术直接相关。
      如唐代陕西、甘肃、四川、安徽等地都出产川芎,到了宋代四川就开始了川芎的人工种植。其后虽有多个地方出产过川芎这一药材,但成都平原逐步形成中部山地种植川芎种源(苓种)、西部种植与加工商品川芎药材的生产格局,并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
      4.中医临床实践促进了道地药材的形成 
     道地中药材是古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反复总结、优化对比筛选出来的。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记载: 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而实用并不及上党者……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由此可见,陶弘景当时已经知道人参分布于不同地区,其具性状特征、性味、功效略有不同,而以上党人参甘润肥实、性味优良、功效显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相传欲试上党参,但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空口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其人参乃真也。这是最原始的方法对道地药材的临床实践验证。《本草纲目》论述当归提及: “川产者力刚而善攻”,“秦产者力柔而善补”。指出同为当归,因产地不同而性力有刚柔之别,川当归长于攻,秦当归善于补。
      正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比较总结,对于道地药材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道地药材理论,并指导其临床应用。
      四、道地药材的分类
      我国传统上常按照道地药材产地及分布区域进行分类。
      1.关药
      指山海关以北,东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所产的道地药材,如人参、五味子、防风、细辛、鹿茸、刺五加、薤白、平贝母、藁本、升麻、桔梗、蛤蟆油等。以关防风、辽细辛等为本类道地药材的代表。
      2.北药
      是指长城两侧及以南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北部所产的道地药材。如党参、紫菀、远志、甘遂、黄芩、白头翁、香附、北柴胡、北沙参、北豆根、北山楂、大青叶、板蓝根、知母、白芷(祁白芷、禹白芷)、蔓荆子、连翘、苦杏仁、桃仁、酸枣仁、薏苡仁、火麻仁、小茴香、王不留行、大枣、香加皮、阿胶、全蝎、代赭石、五灵脂等。
      以党参为例,党参有如下品种:
      西潞党:为党参最优者,主产与陕西凤县(凤党,西潞党中的上品)、甘肃徽县、天水。
      河南安阳、河北邯郸为集散地。
      文党(文元党):主产甘肃武都、文县、四川南坪(川文党),其中文县的四个镇中寨、铜寨、铁炉寨、卡那寨均为著名的党参产地,由以中寨为最佳,商品晶党多取材于此。
      潞党(白皮党、台党、白条党):山西南部太行山区长治为中心,附近山区如黎城、壶关及河南林州有大量栽培。
      五台党:主产五台山地区,野生者品质特优,为党参中之珍品。产量很小。
      东党:主产长白山地区,以吉林最多。质量差,多做熬膏用。
      3.秦药
      古秦国及周围地区所产的药材,地理范围为秦岭以北、西安以西至丝绸之路中段(长安到武威为东段,武威到玉门关为中段,新疆境内为西段)毗邻地区以及黄河上游(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 )部分地区。
      秦药主要包括:当归、秦艽(甘肃、陕西)、羌活(甘肃、四川)、大黄、银柴胡、雪上一枝蒿、枸杞子与地骨皮、槐米与槐角、茵陈、秦皮、西河柳、猪苓。
      其中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主产于甘肃岷县、文县及青海等地,称“西大黄”,栽培为主。药用大黄生产于四川北部等地,称“川大黄”野生为主;银柴胡主产于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茵陈主产陕西、甘肃者称西茵陈,主产华北者称北茵陈;猪苓主产于陕西,质量最佳。
      4.怀药
      泛指河南省境内所产的道地药材。如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禹白附、天花粉与栝楼(安阳)、茜草、辛夷、千金子、禹南星、怀红花、密银花(密县)。
      5.淮药
      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鄂、皖、苏三省)所产道地药材。如宣木瓜、苏薄荷、凤丹皮(铜陵)、葛根、半夏、独活、续断、南沙参、明党参、太子参、荆三棱、苍术、射干、牡丹皮、艾叶、薄荷、半枝莲、夏枯草、蒲黄、蕲蛇、龟板、鳖甲、蟾蜍、蜈蚣(湖北)、石膏(湖北应城)。
      其中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安徽、河南等地,以江苏句容、河南桐柏所产质量较好。湖北产量较大,销南方各省。北苍术主产河北、山西、陕西, 销北方各省。木瓜主产安徽、四川、浙江、湖北等省,以安徽宣州、浙江淳安、湖北资丘品质最好,四川产量最大,习称川木瓜。艾叶中蕲艾主产湖北,祁艾主产安国,安徽嘉山产量最大。
      6.浙药
      浙药最著名的就是浙八味:浙贝母、温郁金、杭白芍、杭麦冬、杭菊花、玄参、延胡索、白术。此外还有台乌药、玉竹(浙江新昌)、山茱萸(杭萸肉)、栀子(湖南产量最大,浙江品质最佳)、骨碎补、乌梅、蝉蜕等。
      7.南药
      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湘、赣、闽、台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
      南药包括百部、建泽泻、莲子(湘莲子、建莲子)、江枳壳(江西)、湘枳壳(湖南)、江香需(青香需)(主产江西)、僵蚕与蚕砂。
      8.广药
      指南岭以南、广东、广西、海南所产的道地药材。
      广药品种众多,如广豆根、巴戟天、千年健、高良姜(广东、海南)、何首乌、广金钱草、广地龙、罗汉果、阳春砂(阳春、信宜、高州)、益智仁(海南)、槟榔、鸦胆子(闽广道地)、八角菌香(广西)、胡椒(广东、海南)、马钱子(海南)、佛手(广佛手为佳,川佛手稍逊)。 
     穿心莲、石斛、桑寄生、鸡血藤、沉香(白木香)、肉桂、钩藤(广西桂林最好)、蛤蚧(广西)、松香、金钱白花蛇、穿山甲(广西)等。
     广藿香石牌产和海南产性状和成分有异,抗真菌的广霍香酮为石牌霍香特征。
      9.川药
      川药是道地药材久负盛名的一类:川芎、川贝母、附子与川乌、黄连、石菖蒲、姜(犍为)、川牛膝(天全县最佳)、常山、麦冬、川楝子与川楝皮、丹参、橘红、仙茅、补骨脂、使君子(产量最大,质量好)、巴豆、川黄柏、厚朴、花椒(汉源)、陈皮(川陈皮产量大,质量亦佳)。
      10.云药 
     
主产于云南地区的道地药材,如三七、重楼、茯苓、云木香(丽江地区和迪庆州)、珠子参、儿茶、诃子。
      11.贵药 
     
主产于贵州地区的道地药材,如天麻、天冬、黄精、白及、杜仲、吴茱萸、通草、五倍子、朱砂、冰片、钟乳石等。
      12.蒙药
      是指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如赤芍、黄芪、甘草、麻黄、肉苁蓉、益母草等。
      内蒙产甘草又称西甘草、内蒙古草,其中的粱外草主产于河套以南伊克昭盟的杭棉旗,为甘草中最优品种;王爷地草主产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延至磴口县一带,亦为甘草中之上品。
      黄芪以山西浑源、繁峙,内蒙古武川、武东产量高、质量优。
      13.藏药
      是指青藏高原所产的药材。如甘松、桃儿七、胡黄连、藏木香、冬虫夏草、麝香。
      其中西藏那曲地区的比如县、索县、丁青县、巴青县所产冬虫夏草生长在海拔4500~6000米以上的羌塘草原上,质量最好。虫草分布的海拔高度与其质量密切相关,海拔越高品质越好。那曲地区是海拔最高的虫草产区,海拔4500-6000米。其次是青海玉树地区,海拔3000-4000。四川、云南等产区海拔相对较低,质量较差。
      14.维药
      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所产的道地药材。如新疆紫草、伊贝母、阿魏、雪莲花、罗布麻、硇砂。
      目前,新疆为甘草新的基地。以北疆额尔齐斯河乌仑古河沿岸,伊犁河谷、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河流域三角州较为集中,质量较佳。
      五、道地药材的变迁
      药材的道地产区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迁。其变迁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某地区有计划地进行野生变家种或从其他地区引进种植,后来规模扩大,形成了新的主产区。
      1930年代三七在云南文山大规模种植,并逐渐形成规模。当原道地产区产量急剧下降时,新产区就有可能成为著名的道地产区,如同现在提到三七,多数人想到的是云南文山,而不是其原产地广西田州。
      1950年代后期,五倍子在贵州遵义地区的种植,云南西双版纳从广东阳春县引种阳春砂,均获得成功,并已成为当地著名的道地药材。
      第二,过度开采使得原产地资源枯竭导致产区转移,或者新产区资源的利用。
      据考证,人参在古代主产于山西上党,并为道地药材,后来由于当地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逐渐消失,人参失去了生长环境也逐步消失,东北成了新的道地产区。
      河南温县、孟县、博爱、沁阳、武陟等地区为著名怀药山药的道地产区,由于山药需要轮作使得适宜种植的土地逐年减少,现在已经转移至相邻的山西境内的太谷、介休、平遥、孝义等县种植,亦已发展成为道地药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