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科前沿 {{articleInfo.dynamicName}}  > 血药浓度是基于PK/PD规律的药物个体化治疗一线指标

血药浓度是基于PK/PD规律的药物个体化治疗一线指标

{{releTime.slice(0,10)}}     来源:药物治疗网     作者:张相林     阅读量:14786
正确认识和利用血药浓度对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家 张相林
主任药师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原主任
专业方向
治疗药物监测;临床试验研究
社会任职
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药师协会治疗药物监测药师分会主任委员;北京药学会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医药知识管理专项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总编;药物治疗网学术总编。
其他文章

      血药浓度是药物治疗过程中我们常看到、提到的术语,也是治疗效果参考的指标,对于其意义和使用,许多医师、药师不了解、不清楚,也有许多人高度依赖或十分反对。血药浓度传统认为是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实际工作中是指药物的血浆浓度、血清浓度、全血浓度,目前也有血细胞浓度。用血药浓度判定药物治疗效果早在20世纪40年代英国就有临床发现,到了50-70年代血药浓度测定评价药物有效性更为普遍,1979年治疗药物监测(TDM)形成一个研究个体化药物治疗的专业领域,使得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更显重要、应用更广泛。临床通过血药浓度的监测,以有效浓度范围为标准,调整给药剂量、间隔及途经,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用药方案,从而获得疗效最大化。所以,正确认识和利用血药浓度对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血药浓度与PK/PD的关系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是描述和了解药物在机体内处置过程和药效作用规律的学科,具有药效的药理活性物质-药品,在人体内遵循上述规律而发挥治病救人的作用。药物暴露的程度是药效强弱的物质基础,血药浓度是衡量药物暴露的重要指标,可反映因人因时的PK/PD特征。
      因为依从性、可及性和操作可靠性等多种有利因素,我们一般采集大循环静脉血作为测定药物浓度的样本,在整个药时曲线中选择代表性时间点作为监测点,这个血药浓度值是反映一定用药方案、机体状态、药物配伍、生活影响等多因素制约结果下的PK/PD,药师和医师了解了患者的PK/PD特征,就可以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因人施治,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 药物基因能否替代血药浓度
      药物基因可反映出人体遗传因素对药物PK/PD的影响特点和趋向,但要制定出适时的患者个体化用药方案,目前尚需要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来帮助实现。如基因检测可以分出多态性的人群差异存在,但相同亚型人群的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基因表达强弱时效的差异、合并用药影响的差异,等等,都还需要借助能及时及场景反映出PK/PD特征的血药浓度指标来实现。
      三. 血药浓度与治疗窗
      治疗窗,也称作有效浓度范围、治疗阈,是反映药物治疗有效情况下用药群体的血药浓度水平统计学区间值。不同的药品、适应症患者会存在治疗窗的差异,而且治疗窗是一个浓度区间,反映的是群体趋向,是大多数患者适用,不是全部。治疗窗的实际意义在于指明了我们作初始治疗时的方案制定方向,针对患者个体化特征,需要结合综合因素进一步作个体化调整。
      四. 血药浓度与疗效、毒性、药物不良反应
      通过血药浓度测定值的高低可以基本评价一定状态中的药物疗效和毒性,但不能判定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治疗遵循量效关系规律,疗效、毒性和药物的暴露量直接相关,血药浓度是衡量药物暴露的一线指标,标志着药物的生物利用程度。由于药物在人体内的PK/PD特征差异多样性、量效模型研究的局限性、判断影响因素的纳入部完整性等,直接以血药浓度值的水平高低,或以监测值是否在治疗窗内,来判定药物是否有效,或认为效果与血药浓度没有关系,这些认识是有偏差的!药物不良反应是与药物暴露量无关的副作用,所以与药物浓度的高低关系不大,而与药物的选择适用与否有关;由于监测技术的局限,不排除许多不良反应实际是药物由于暴露量过高导致的毒副作用。所以开展TDM可有效甄别出毒性和ADR来,提高合理用药能力。
      五. 正确认识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
      任何一种临床指标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使用的局限,正确认识非常重要。血药浓度是临床药物治疗实施个体化的一个重要一线指标,它反映的是患者个体用药后的PK/PD状态和特征,利用成熟的量效模型可以建立准确的剂量-效应关系,从而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调整优化的给药方案,达到合理用药目标。

(注:封面图来源于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

网友评论